网购的“非遗传承人证书”,买不来真手艺
花几百元就能在电商平台购买到“非遗传承人证书”?近日,有记者调查发现,多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商家和博主以“非遗”为噱头营销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,宣称“298元可考证”“最快一周拿证”“可以直接申请高级证书”“月收入过万元”等,且考证无需实操,仅需网上答题。平台售卖的
花几百元就能在电商平台购买到“非遗传承人证书”?近日,有记者调查发现,多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商家和博主以“非遗”为噱头营销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,宣称“298元可考证”“最快一周拿证”“可以直接申请高级证书”“月收入过万元”等,且考证无需实操,仅需网上答题。平台售卖的
拍的时候:再差能差到哪去! 收到货:我了个去,人才啊,咋想出的这招
我妈最近迷上网购,天天收快递,昨天又买了个按摩椅,我说家里不是有一个吗,她说这个能加热,我说那你把旧的放哪,她说放阳台晒太阳,我一看阳台已经堆满了她之前买的养生器材,现在连晾衣服的地方都没了
我爷爷,看直播买了个所谓的"高科技"按摩椅,花了两万多,结果就是个塑料壳子加几个震动马达,连个正规说明书都没有。用了三天就坏了,找客服退货,人家说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换期,现在那破椅子就堆在阳台当晾衣架,全家谁提这事他就跟谁急。
一、二、三,上链接!现如今,网络直播带货已经成了一种热门的销售方式,主播们在镜头前慷慨激昂地讲解着产品,旁边还有场控默契配合,适时“捧哏”,短短几句话,就能轻松勾起屏幕另一端消费者的购物欲。
5月6日,《湖北省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正式官宣,五部门将联手实施消费供给提质、消费秩序优化、消费维权提效、消费环境共治、消费环境引领五大行动,推动消费环境大升级。
有网友反映,一些山寨食品的“势力范围”已突破以往的农村市场,凭借与正品高度相似的包装、极具迷惑性的名称、低廉的价格悄然潜入监管薄弱地带,在网购、外卖等平台以及一些线下零食店频频“冒头”。
“正宗和田玉,高料,价格不贵,拼手速”······近年来,玉石珠宝类商品凭借主播的“激情讲解”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,但随之而来的真伪鉴定、售后维权等消费风险也逐渐凸显。近日,辽宁丹东市民刘女士向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,她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下单购买的和田玉
新湘视长沙讯5月10日,由湖南省商务厅、长沙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非洲好物网购季(第二季)——“进商超”活动正式启动。活动以“湘遇非凡好物”为主题,通过打造“15分钟非洲好物消费圈”,推动非洲优质商品从商圈限时体验走向社区消费日常,进一步深化中非经贸合作与文化交
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近日,有不少听众拨打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400-800-0088反映,他们在某网购平台购物后,卖家没发货,大部分货款却直接进入了卖家的账户,目前卖家已经联系不到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有200多人遇到过这一情况。为何钱会
日前,消费者王某向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称,其在某电子商务平台直播间购买了两罐乌梅,商家宣称“每罐500克”。但收货后称重发现,一罐355.3克、一罐362.1克,缺斤短两近30%。
你以为只有年轻人会被“低价秒杀”“全网最低”这种字眼诱惑?那你可能低估了爸妈的“冲动购物能力”。一旦他们掌握了网购这门技术,家就像开了奇葩商品展,有的东西让你哭笑不得,有的让你开始怀疑人生,还有的……你甚至不知道它拿来干嘛。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爸妈网购的神操作
当人们清晨醒来下意识打开购物 APP 查看物流,当周末不再前往商场而是等待快递包裹,网购已悄然从一种新兴消费方式演变为具有惯性的行为模式。从心理学的 "习惯回路" 理论(线索 - 行为 - 奖励)来看,网购不仅符合习惯的核心特征,更形成了独特的神经认知依赖。
前几天刷到一条网友吐槽:“花4399元网购的75寸电视,用了不到一个月,画面卡顿得像‘慢动作回放’,找客服只说‘参数没问题’,现在后悔得肠子都青了!” 这条评论下,上百条留言都是类似经历:网购的抽油烟机漏油、智能马桶尺寸不对装不上、冰箱面板摸着像塑料……
去年春天,邻居王姐神秘兮兮地把我拽进她家阳台,指着角落里一盆"蒜苗"哭诉:"老张啊,我花288买的荷兰香水百合,养了三个月就长这样!"我扒开土一看,所谓的"进口种球"早就烂成了黑泥……今天我就用血泪教训,揭开网购百合的惊天骗局!
5月9日,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,提醒消费者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、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交易,切勿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链接。这一警示不仅为消费者敲响警钟,更让企业意识到,在数字化浪潮中,如何快速建立可信的品牌形象,保障消费者权益,已成为
爽啊太爽啊,多拿捏我一点,把我因为不擅长卷和做题才被迫离开山东的惨痛事实再暴露一点啊,谢谢你啊谢谢你啊谢谢你啊谢谢你啊谢谢你。
2025年5月5日,云南昭通麟凤镇的一场丧事,因一群人身穿印有“警察”字样的雨衣登上热搜。起初,网友戏称这是“最硬核的葬礼安保”,但真相却让人心惊——这些雨衣竟是村民从电商平台购买的仿制警用装备。作为一名关注社会新闻的博主,我深感此事不仅仅是“借衣避雨”的乌龙
社交平台上弥漫着对“衣服越来越难买”的抱怨,行业内女装电商平均退货率已经达到五成以上。今天话题“为什么我们的衣服越来越难买了”冲上热搜榜。
“快递堆成山,爸妈乐翻天,我却急得直转圈。”最近,网友分享的“父母网购迷惑行为大赏”在社交平台刷屏:迷你拖把擦不了地,“帝王绿”手镯像啤酒瓶底,保温盒不保温,爆米花机吃灰……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“奇葩快递”背后,藏着多少老年人被数字时代“温柔围猎”的无奈?